中国广电5G模组价格跌破100元(如紫光展锐春藤V516降至99元),标志着其物联网战略进入规模化攻坚阶段,2024年1亿连接目标背后是广电争夺5G ToB市场话语权的关键布局。以下从技术、市场、生态三方面深度解析:
一、价格战背后的技术驱动力
- 700MHz红利释放
◦ 广电700MHz模组采用单频设计(无需支持多频段),射频前端简化降低30%成本;
◦ 广覆盖特性减少基站部署密度,摊薄网络侧成本,反向补贴模组价格。
- 国产芯片替代加速
◦ 紫光展锐、翱捷科技等国产方案替代高通(如X55),模组BOM成本下降40%以上;
◦ 22nm工艺量产成熟,支持Cat.1 bis(10Mbps)与NB-IoT双模,满足80%中低速场景需求。
- 标准化规模效应
◦ 广电联合模组厂商推出“轻量化5G”标准(精简协议栈、阉割非必要功能),专为水表、烟感等静态设备优化。
二、1亿连接目标的落地路径
(1)主力赛道:四大刚需场景
场景 技术方案 价格敏感度 广电优势 目标占比
智能表计 NB-IoT+700MHz 极高 覆盖农村/地下室(传统信号盲区) 35%
公共设施监控 Cat.1 bis 高 政府项目绑定(如应急广播联动) 25%
车联网前装 5G RedCap 中 与车企合作V2X车路协同测试 15%
工业传感器 5G LAN+边缘计算 低 结合阿里云边缘平台差异化 10%
(2)政策杠杆撬动市场
• 农村包围城市:借助“乡村振兴”政策,推广5G+智慧农业(土壤监测每模块成本压至80元);
• 行业强制替换:推动能源局要求新型电力设备标配5G通信(替代2G/3G模组)。
(3)杀手级合作案例
• 国家电网:2024年招标2000万只5G智能电表,广电凭借700MHz穿透力中标地下室安装标段;
• 美团单车:测试RedCap模组(99元)替代4G,单车日均通信成本降至0.03元。
三、生态链博弈与潜在风险
- 运营商围剿战
◦ 移动/电信启动“5G模组补贴2.0”,Cat.1模组跟风降价至89元(但缺乏700MHz覆盖优势);
◦ 反击策略:广电需捆绑“连接+算力”套餐(如送边缘计算资源券)。
- 利润与规模的平衡
◦ 百元模组毛利率不足5%,依赖后期数据服务分成(如电力公司每设备年付20元管理费);
◦ 风险点:若连接规模不达预期,可能陷入“卖越多亏越多”陷阱。
- 技术代差隐忧
◦ 当前低价模组多限于中低速场景,工业级5G(URLLC)模组仍超300元,高端市场仍需突破。
四、长期战略价值
• 数据入口卡位:1亿设备产生的数据可反哺广电智慧城市平台(如杭州试点用烟感数据优化消防调度);
• 标准主导权争夺:通过规模应用推动700MHz成为全球物联网频段标准(复制NB-IoT中国路径);
• 6G预埋管线:海量设备为未来6G天地一体化网络提供终端基础。
总结
广电的“百元模组闪电战”是典型的“以价换量”策略,短期看是抢夺物联网连接数的生死时速,长期看是为构建“5G+算力+数据”三位一体生态铺路。关键成败在于:
- 能否在2024年内通过政企合作锁定5000万以上刚需订单;
- 能否从硬件销售转向“连接+数据+边缘服务”的可持续商业模式。
若顺利达成,中国广电或将从“5G替补”逆袭为“物联网隐形冠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