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背景与挑战随着短视频、直播等娱乐内容爆发式增长,青少年过度使用智能终端问题凸显。传统防沉迷系统存在实名认证漏洞、使用时长监测滞后、内容分级粗放等痛点。中国广电基于自身内容分发与网络管理优势,打造覆盖“终端—网络—平台”的全链路解决方案。
二、防沉迷创新应用方案
- 技术升级:AI+大数据精准识别
动态年龄认证:在广电5G手机套餐、机顶盒业务中引入“活体检测+证件核验”双重实名认证,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身份。
行为画像分析: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用户观看时长、内容类型、互动频率等数据,精准识别青少年用户,触发分级管控机制。
- 内容管理:分级分类与时段管控
“绿灯清单”机制:联合教育、文化部门建立优质内容白名单,优先推送科普、教育类节目;对游戏、短视频等内容实行“18岁以下限时访问”。
时段智能限制:默认设置青少年账户每日使用高峰时段(如22:00-6:00)强制休眠,家长可自定义休眠规则。
- 家校协同:家长控制平台
“绿盾”家长端APP:支持远程管理子女设备,一键关闭非必要功能(如直播打赏、弹幕互动),实时查看使用报告。
教育资源联动:与教育部合作推出“阳光课堂”专区,提供免费学习课程,引导青少年从娱乐向知识获取转型。
- 社会共治:多方协作生态
平台数据互通:与头部短视频平台(如抖音、B站)共享防沉迷数据,阻断青少年跨平台违规使用行为。
公益倡导行动:联合明星、教育专家发起“健康用网”宣传活动,发布《青少年网络素养指南》,提升家庭数字教育意识。
三、实践成效与典型案例
覆盖规模:截至2024年6月,系统已接入超5000万家庭账户,日均拦截未成年人非健康内容访问请求超1.2亿次。
使用优化:试点地区青少年日均娱乐使用时长同比下降42%,主动学习类内容点击量增长65%。
典型案例:
云南某中学:通过“阳光课堂”专区引入广电定制课程,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分提升18%;
浙江家长反馈:借助“绿盾”APP设置“周末2小时”弹性规则,亲子冲突减少70%。
四、未来规划
技术深化:研发“情感计算”算法,识别青少年情绪波动(如抑郁倾向),自动推送心理疏导资源;
生态扩展:推动行业标准制定,联合互联网企业建立“防沉迷联盟”,实现全行业规则统一;
公益延伸:设立“青少年网络保护基金”,资助乡村学校建设“数字素养教育基地”。
五、参与方式
家庭端:登录“中国广电营业厅”APP开通“青少年模式”,绑定子女设备;
学校端:申请“阳光课堂”资源接入,获取教师权限管理工具;
社会监督:通过10099客服热线举报违规内容,参与“护苗行动”志愿者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