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家年营收超50亿的消费品牌创始人,我始终认为,品牌在媒体传播上的投入不仅是“烧钱”,更是“投资”。而过去三年与广电代理商的深度合作,让我们在流量红利消退的背景下,实现了逆势增长——品牌认知度提升68%,市场份额增长22%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广电代理商不仅是资源中介,更是品牌长期价值的“战略外脑”。以下是我们在合作中沉淀的三条核心经验:

 

一、从“资源采购”到“战略共创”:让代理商成为品牌的“媒体智囊”

许多企业初期与代理商合作时,往往停留在“采购时段”“购买广告位”的层面,但真正的价值在于代理商能否跳出执行者角色,与品牌共同制定传播策略。我们曾与代理商针对新品上市展开深度研讨,对方基于对广电政策的敏锐度,建议避开传统硬广扎堆的黄金时段,转而策划了一场“电视台主持人探访工厂+短视频平台直播”的组合拳。这一策略既符合广电内容监管要求,又通过直播带货直接拉动销量,单场活动销售额突破3000万。我的经验是:选择代理商时,要看其能否用媒体思维反哺品牌战略,而非单纯售卖资源。

 

二、政策合规与创新博弈:代理商的“预判力”救了品牌

2022年,某保健品广告因夸大宣传被总局通报,行业风声鹤唳。彼时我们正计划推出一款功能性饮品,代理商在创意提案阶段即通过内部预审机制,指出原脚本中“提升记忆力”的表述存在违规风险,并紧急调整为“缓解疲劳”的科学表述,同时增加权威机构认证背书。最终广告不仅顺利过审,还因“科学严谨”的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。此事让我意识到:广电代理商的真正壁垒在于对政策的“解码能力”——既能规避风险,又能找到合规前提下的创意空间。

 

三、数据反哺与资源沉淀:从单次投放到长期资产积累

早期我们曾将代理商视为“投放执行工具”,但一次失败的案例让我们转变了观念。某次节日促销中,代理商按常规方案投放了电视广告,但转化率低于预期。复盘发现,代理商未及时同步广电平台的用户画像数据,导致广告触达人群与目标客群偏差较大。此后,我们要求代理商建立“数据-策略-反馈”闭环:一方面通过收视数据优化广告时段;另一方面将用户反馈反哺产品研发。例如,根据广电平台观众评论中提及的“包装不易携带”,我们迭代了产品规格,次年复购率提升17%。如今,代理商沉淀的媒体数据已成为我们洞察市场的核心资产之一。

 

CEO反思:合作关系的本质是“风险共担”与“价值对等”

在与代理商合作的第七个年头,我总结出两个关键原则:

拒绝“一锤子买卖”:选择愿意投入资源研究品牌长期需求的代理商,而非仅关注短期佣金的渠道商。例如,我们合作的代理商每年会派出团队驻场调研,甚至参与高管战略会。

警惕“数据迷雾”:部分代理商沉迷于展示“曝光量”“点击率”等表层数据,却无法解释数据背后的用户行为逻辑。真正的合作伙伴应具备用数据驱动业务增长的能力,而非提供“数据盆景”。

结语:代理商是品牌与媒体之间的“翻译官”

在媒介环境剧变的今天,广电代理商的价值早已超越资源搬运工的角色。他们需要懂品牌语言、媒体语言,更要懂消费者语言。对我而言,选择代理商的本质是选择一位“行业翻译官”——既能将品牌的商业目标转化为广电系统的专业表达,又能将政策红线与用户需求转化为品牌的战略护城河。那些真正创造长期价值的合作,从来不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,而是共同进化的生态伙伴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某企业CEO谈与广电代理商合作的成功经验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2274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17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