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电网络携手电力企业:5G基建共享如何重塑行业生态?

当全球5G部署进入深水区,中国正以”新基建”战略为支点,掀起一场通信基础设施的革新浪潮。在这场变革中,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组合浮出水面——广电网络与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等电力巨头,正通过铁塔、光缆、变电站资源的共享复用,探索5G网络建设的”第三条道路”。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关乎降本增效,更可能重构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。

一、破局之道:为何选择”电广融合”?

在传统5G建设中,运营商每年需投入超千亿元用于基站建设,其中30%-40%的成本消耗在土地租赁、电力配套等非设备环节。而电力企业手握两大核心资源:遍布全国的输电铁塔深度覆盖的电力杆路。据统计,仅国家电网就拥有超过1000万基电力杆塔,若将其10%改造为5G基站载体,理论上可减少40%的新建基站投入。

广电网络的加入则带来700MHz黄金频段的独特优势。该频段具备更强的绕射能力与覆盖半径,单基站覆盖面积可达传统2.6GHz基站的3-4倍,与电力基础设施的广域分布特性形成完美互补。这种”低频段+广覆盖”的组合,使农村、山区等场景的5G部署成本直降60%以上

二、共享模式的三重创新价值

1. 资源复用:从”单车道”到”立交桥”

在浙江某试点区域,广电网络将5G RRU(射频单元)直接嵌入电力配电柜,利用现有光缆进行信号回传。这种”嵌入式部署”使单站建设周期从45天缩短至7天,电力廊道利用率提升220%。更关键的是,电力企业可借此实现配电自动化、智能电表等业务的5G化升级,创造”一塔多用”的增值空间。

2. 能耗革命:5G与智能电网的共生效应

传统5G基站功耗约为4G基站的3倍,而电力企业提供的智能削峰填谷供电方案,可将基站能耗成本降低18%-25%。在江苏某合作项目中,通过接入电网需求响应系统,5G基站能在用电高峰时段自动切换至储能电池供电,每年节省电费超800万元。这种能源协同,让5G网络本身成为智能电网的”感知终端”。

3. 标准重构:跨行业技术体系的碰撞融合

电力铁塔的荷载能力、防腐等级与通信塔存在显著差异。双方联合研发的复合型抱杆装置,既满足通信设备安装需求,又通过结构优化使铁塔风荷载降低15%。这种跨领域的技术适配,正在催生《电力杆塔通信设施建设规范》等新标准,为行业共享建立技术基准。

三、实践样本:从试点到规模化复制的挑战

在贵阳观山湖区,广电网络与南方电网合作部署的”5G+智能电网”示范区,展示了极具说服力的成果:

  • 利用132基电力塔完成5G连续覆盖,节省土地审批费用2700万元
  • 电网巡检机器人通过5G专网实现亚米级定位,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.3%
  • 多站融合数据中心复用变电站空间,算力资源利用率提高40%

但规模化推广仍面临三大瓶颈:

  • 产权分割难题:电力设施多属国有资产,共享收益分配机制尚未明确
  • 运维责任界定:通信设备故障可能影响电力安全,需建立双认证运维体系
  • 频谱干扰风险:700MHz频段与电力无线专网存在频段重叠,需动态协调机制

四、未来图景:基础设施的”元共享”时代

随着R18标准冻结,5G-Advanced对时延、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。电广基础设施共享正在向更深层次演进:

  • 数字孪生建模:通过三维点云技术构建电力铁塔数字镜像,实现基站部署模拟仿真
  • 智能合约应用:基于区块链的自动结算系统,解决多主体协作的信任成本问题
  • 碳中和协同:共享基站配套建设光伏储能系统,推动5G网络能耗强度下降30%

在河北雄安新区,全球首个”零碳5G共享基站”已投入运营。该站体完全采用电力杆塔载体,配套风电、光伏及梯次利用电池,实现100%绿电供应与25%余电反哺电网。这种创新范式,或许预示着基础设施共享将从成本驱动转向价值创造的新阶段。

这场跨界融合的深层逻辑,实则是数字时代基础设施的范式转换——从专属封闭走向开放共享,从功能叠加走向生态共生。当电力廊道流淌起数据洪流,当通信基站赋能电网智能化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5G建设模式的创新,更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在数字土壤中的重新萌发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广电网络与电力企业的5G基础设施共享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2437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19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