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老化改造:中国广电如何以温度与精度重塑民生服务
“点击遥控器3次才能找到想看的节目,语音功能听不懂方言,操作界面复杂得像迷宫……” 这样的场景曾是许多老年人使用智能电视的日常困扰。当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每个角落,如何让2.8亿中国老年人跨越“数字鸿沟”,成为检验社会温度的重要标尺。作为覆盖超10亿用户的国家级信息网络运营商,中国广电以适老化改造为切入点,通过技术迭代与服务创新,正在书写一份兼具人文关怀与工程精度的民生答卷。
一、政策驱动下的民生工程:从“有法可依”到“有技可施”
2021年,《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》的出台,标志着适老化改造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。中国广电快速响应,将“简化交互、强化服务、优化体验”三大原则融入产品设计。
在硬件层面,推出“长辈模式”遥控器,按键数量减少60%,字体放大150%,并配备“一键呼救”“语音播报”功能;软件端则重构系统界面,采用高对比度配色与清晰图标分层,操作步骤压缩至3次以内。北京市朝阳区用户李大爷感慨:“现在找戏曲频道,再也不用让孩子远程指导了。”
二、温度藏在细节里:需求导向的服务创新
真正的适老化改造,绝非简单“做减法”。中国广电通过2000+社区调研发现:73%的老年人希望保留传统频道编号,58%需要节目内容方言化,42%期待健康科普专题。这些数据催生了三大创新:
- “数字+模拟”双轨制:保留模拟信号频道的同时,在数字界面增设“怀旧经典”分类,实现平滑过渡;
- 方言智能匹配系统:基于用户地理位置自动推送方言节目,沪语评弹、川剧变脸等地域文化内容点击量提升3倍;
- 健康管家服务: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发“慢病管理专区”,血压数据可通过机顶盒直传家庭医生。
在江苏南通,搭载跌倒监测功能的广电智能摄像头已接入5.2万户家庭,意外响应时间缩短至11秒。
三、精度决定效能:技术如何为善意赋能
适老化改造的难点,在于平衡“易用性”与“功能性”。中国广电依托5G NR广播技术,实现超高清内容低时延传输;通过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,动态调整菜单优先级。数据显示,改造后老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1.2小时增至2.8小时,误操作率下降76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无感适老”理念的实践:
- 语音控制系统支持带口音的模糊指令(如“中央台”“戏曲台”);
- 节目推荐机制避开强节奏内容,优先推送养生、园艺等主题;
- 远程协助功能让子女通过手机APP同步操作界面,解决即时性问题。
四、从家庭到社区:服务网络的立体化延伸
适老化改造的终极目标,是构建“居家—社区—机构”联动的服务生态。中国广电正将触角向基层延伸:
- 在杭州翠苑社区,广电网格员每周开展“银龄课堂”,教授视频通话、在线挂号等技能;
- 广东佛山试点“电视+社区食堂”模式,通过电视预约送餐服务,订单量月均超1.2万单;
- 与民政部门共建应急广播系统,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可精准推送至老年机顶盒。
这种“硬件改造+软性服务”的组合拳,让适老化改造从产品升级进化为系统性社会支持。
五、数据背后的社会价值:让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同频
截至2023年底,中国广电已完成4300万台终端适老化升级,惠及1.2亿老年用户。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,老年群体对广电服务的满意度从68%跃升至92%,代际数字鸿沟指数下降19个百分点。
更深层的改变在于社会认知的重构——当企业将“适老化”从合规要求转化为价值追求,技术便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,而是传递温暖的载体。正如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指出:“适老化改造的精度,丈量着社会文明的刻度;服务的温度,定义着民生工程的厚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