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赫兹技术赋能中国广电5G:超高速场景下的应用前景与挑战

当全球5G网络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,中国广电凭借其独特的频谱资源和内容生态优势,正积极探索下一代通信技术的突破方向。在6GHz以下频段逐渐饱和的背景下,太赫兹(THz)频段凭借超大带宽、超低时延的特性,成为实现“万兆级”传输速率的关键技术选项。本文将聚焦中国广电5G网络中超高速场景的应用需求,探讨太赫兹频段的技术潜力、落地挑战及产业化路径。

一、太赫兹频段:解锁5G“天花板”的核心钥匙

太赫兹频段通常指0.1-10THz的电磁波范围,介于微波与红外光之间。其带宽可达100GHz以上,是现有Sub-6GHz频段的数十倍,理论上支持单链路10-100Gbps的传输速率,远超当前5G网络的性能极限。

对中国广电而言,这一特性与自身业务需求高度契合:

  • 8K/VR超高清直播:单路8K视频需120Mbps以上带宽,多机位VR直播更需突破Gbps级传输;
  • 工业互联网实时控制:智能制造场景下,设备同步时延需低于1毫秒;
  • 元宇宙交互体验:全息通信、触觉反馈等应用对网络容量提出指数级增长需求。

据IMT-2020推进组预测,2030年移动网络流量将增长至2020年的1000倍,而太赫兹技术被视为突破香农极限的关键路径。

二、中国广电的差异化布局:内容+网络的协同创新

与三大运营商不同,中国广电手握700MHz黄金频段与4.9GHz/3.3GHz中高频资源,同时通过共建共享接入中国移动的2.6GHz网络。这种“低频广覆盖+中频容量补充”的架构,为太赫兹高频段的局部热点覆盖提供了试验田。

在超高速场景中,广电正探索“三层网络”融合方案

  1. 基础层:700MHz保障全国广域覆盖;
  2. 容量层:4.9GHz支持城市密集区域;
  3. 极速层:太赫兹频段聚焦体育场馆、演播中心等热点场景。

以2023年杭州亚运会为例,广电联合华为在奥体中心部署太赫兹回传网络,成功实现16路8K摄像机信号的实时无线传输,时延控制在3毫秒以内。这种“内容生产+网络传输”的一体化模式,凸显了广电在媒体领域的独特优势。

三、技术攻坚: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四大挑战

尽管前景广阔,太赫兹技术的产业化仍面临多重瓶颈:

1. 传播损耗与覆盖难题

太赫兹波易受氧气、水蒸气吸收,雨衰效应显著,传输距离通常限于百米级。中国广电正在测试智能反射表面(IRS)技术,通过可编程超材料动态调整波束方向,将覆盖半径扩展至300米以上。

2. 芯片与器件成本高企

目前太赫兹收发模块依赖砷化镓、磷化铟等化合物半导体,单个射频前端成本超过万元。中电科13所已研制出基于硅基工艺的太赫兹芯片,有望将成本降低至千元级别。

3. 标准化进程滞后

国际电联(ITU)尚未明确太赫兹频段的全球统一划分。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(CCSA)正牵头制定0.12-0.17THz频段的通信标准,计划2025年前完成技术验证。

4. 能耗与散热问题

太赫兹设备功耗较毫米波设备高30%-50%,基站侧需采用液冷散热方案。中兴通讯开发的太赫兹AAU模组,通过GaN功放与数字预失真技术,将能效比提升至8bit/Joule。

四、未来展望:构建“频段-场景-生态”三位一体

中国广电的5G发展路径呈现鲜明特色:以媒体内容为入口,以超高速网络为支撑,构建“广电+”生态体系。在太赫兹领域,以下方向值得关注:

  • 频谱政策创新:推动0.3-0.5THz频段划分,申请实验频率许可;
  • 垂直场景深耕:在影视制作、远程医疗、自动驾驶测试场等场景开展试点;
  • 产业链协同:联合设备商、芯片企业建立太赫兹产业联盟,降低商用门槛。

2023年,广电总局发布的《超高清视音频制播技术白皮书》明确提出,2025年前完成太赫兹8K无线传输系统验证。随着R18标准冻结与6G研发启动,太赫兹技术有望在广电5G网络中率先实现“从1到N”的跨越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太赫兹频段在中国广电5G超高速场景的应用预研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3238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25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