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5G基站建设在2023年取得阶段性进展,但其覆盖目标完成度呈现“农村区域超预期、城市区域需追赶”的特点。作为第四大运营商,广电依托700MHz低频段优势,聚焦差异化竞争,但在高频段资源、城市密集覆盖和用户规模上仍与三大运营商存在差距。以下从建设进展、目标完成度评估、核心挑战及未来策略四方面展开分析:
一、2023年广电5G基站建设进展
总体建设规模
- 基站总量:截至2023年底,广电建成并开通的5G基站约40万座(含共享基站),占全国5G基站总数(超337万座)的11.8%,落后于中国移动(135万座)、中国电信(80万座)和中国联通(50万座)。
- 共建共享模式:与中国移动共享700MHz基站超30万座,快速实现农村及偏远地区覆盖,但城市核心区域仍依赖自建基站。
覆盖区域重点
- 农村与偏远地区:
完成全国95%以上行政村的700MHz网络覆盖,包括西藏、新疆、青海等偏远地区,单基站覆盖半径达10公里以上。
- 城市区域:
在31个省级行政区核心城区实现5G信号覆盖,但密度仅为三大运营商的1/3(基站密度约3.5个/平方公里 vs 运营商平均10个/平方公里)。
典型场景落地
- 农村数字化:
在浙江、四川等地部署智慧农业项目,通过700MHz物联网终端连接农田传感器超100万套,覆盖农田面积超500万亩。
- 应急通信:
在河南、甘肃等暴雨灾害中,700MHz网络保障了灾后通信恢复,灾后48小时内恢复率达98%。
- 行业专网:
为能源、交通等行业提供5G专网服务,例如国家电网的电力巡检专网覆盖超2万个变电站。
二、2023年覆盖目标完成度评估
- 目标设定与实际完成对比
目标维度 2023年初目标 实际完成度
700MHz基站数量 新增30万座(累计50万座) 新增25万座(累计40万座,达成率83%)
农村覆盖率 行政村全覆盖 95%完成(剩余5%为无人区)
城市覆盖率 地级市主城区连续覆盖 85%完成(密度不足导致体验波动)
行业应用签约项目 签约100个垂直行业项目 签约85个(能源、农业占70%)
优势领域:农村覆盖领先
- 广覆盖能力验证:700MHz基站单站覆盖能力是3.5GHz基站的3倍,农村区域单位覆盖成本仅为运营商的1/2。
- 差异化竞争力凸显:在三大运营商未完全覆盖的偏远地区(如高原、牧区),广电成为唯一可选5G服务商。
短板领域:城市与高速场景不足
- 城市深度覆盖不足:700MHz带宽限制(60MHz)导致高密度城区速率低于运营商(平均下行速率200Mbps vs 运营商350Mbps)。
- 高速移动场景受限:高铁等场景下频谱多普勒效应明显,需依赖2.6GHz中频段补足,但自建中频基站比例低(仅占15%)。
三、核心挑战与应对措施
频谱资源限制
- 问题:700MHz仅分配60MHz带宽,难以支撑大带宽业务(如8K视频、VR)。
- 应对:
- 动态频谱共享(DSS):在业务低谷时段向运营商开放部分频谱,提升利用率。
- 载波聚合(CA):结合2.6GHz中频段,实现“700MHz广覆盖+2.6GHz高速率”混合组网。
终端生态薄弱
- 问题:700MHz SA终端普及率低,2023年国内700MHz 5G手机出货量占比仅12%。
- 应对:
- 定制化补贴:联合厂商推出2000元以下700MHz手机,捆绑话费补贴(如“充话费送手机”)。
- 物联网替代:在偏远地区推广Cat-1模组,降低终端成本。
城市竞争压力
- 问题:三大运营商在城市市场通过高频段(3.5GHz)提供千兆速率,吸引高价值用户。
- 应对:
- 差异化服务:聚焦政企客户,提供低时延专网(如智慧园区、工业互联网)。
- 内容绑定:利用广电5G NR Broadcast技术,推广无SIM卡直播、云游戏等独家内容。
四、未来策略:从“覆盖”到“价值变现”
技术优化:
- 加快Massive MIMO部署,提升700MHz频段频谱效率;
- 推动700MHz与2.6GHz/4.9GHz协同组网,平衡覆盖与容量。
生态共建:
- 联合互联网企业(如抖音、快手)开发“5G+内容”应用,例如农村短视频直播、智慧农业知识付费;
- 开放5G专网API接口,吸引中小企业接入行业平台。
政策借力:
- 争取国家“数字乡村”专项补贴,降低农村建网成本;
- 推动700MHz成为全球农村5G标准,输出中国方案。
总结
2023年中国广电5G基站建设在农村覆盖和行业应用上超额完成任务,但在城市体验和用户规模上仍落后于三大运营商。其核心优势在于:
- 技术差异化:700MHz低频段实现低成本广覆盖;
- 战略精准性:避开城市红海竞争,聚焦下沉市场与垂直行业。
未来,广电需在频谱效率提升、终端生态培育和内容价值绑定上持续突破,将“覆盖优势”转化为“商业价值”。若能实现与三大运营商的错位竞争,广电有望成为5G下半场的“农村市场主导者”和“行业应用创新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