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5G赋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:技术驱动下的责任与创新

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青少年平均触网年龄已降至6.4岁(数据来源: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),短视频、直播、社交平台成为他们的“第二课堂”。然而,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也让虚假信息、网络暴力、隐私泄露等问题频繁冲击青少年的成长防线。如何构建更安全、更高效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?中国广电5G凭借其技术特性与资源整合能力,正在开辟一条“技术+教育”的创新路径。

一、广电5G的技术底座:重塑网络素养教育场景

作为我国第四大5G运营商,中国广电依托700MHz黄金频段的覆盖优势,实现了偏远地区学校与城市课堂的无缝连接。这一特性直接解决了传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三大痛点:

  1. 地域资源不均:通过5G+4K/8K超高清直播,偏远地区学生可实时参与一线城市的网络安全公开课;
  2. 互动体验不足:借助边缘计算与XR技术,学生能“沉浸式”体验网络诈骗模拟场景,学习风险识别技能;
  3. 数据支撑薄弱:基于广电5G网络构建的教育大数据平台,可动态分析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特征,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。

例如,在浙江某中学的试点项目中,广电5G支持的VR课堂使学生对“个人信息保护”知识点的记忆留存率提升了47%。

二、内容生态构建:从单向传播到价值引领

中国广电的核心优势不仅在于技术,更在于其“内容+渠道”双轮驱动的能力。相较于商业平台,广电体系具备更强的公信力与导向把控力:

  • 红色基因注入:整合央视、央广等媒体资源,开发《网络安全少年说》等系列融媒体课程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案例教学;
  • UGC内容过滤机制:利用5G网络切片技术,为青少年专属学习终端构建安全内容池,自动屏蔽不良信息;
  • 创作者生态培育:与教育部合作推出“青苗计划”,鼓励青少年用5G手机创作反诈短视频,形成“教育-实践-传播”闭环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广电5G在2023年推出的“国家文化专网”中,专门设立青少年板块,日均访问量已突破300万人次。

三、网络空间治理: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

5G时代的安全威胁呈现隐蔽化、智能化趋势。中国广电通过三层次架构提升青少年网络免疫力:

  1. 基础设施层:部署量子加密SIM卡,防止通讯数据被恶意截取;
  2. 平台服务层:在家庭网关中集成“青少年模式”,家长可通过APP实时查看设备使用报告;
  3. 认知赋能层:联合网信办开展“5G安全实验室进校园”活动,让学生亲手操作基站设备,理解数据加密原理。

在江苏某地市的测试中,搭载广电5G定制芯片的学生平板,成功拦截了96.3%的诱导付费链接。

四、政企校协同:构建数字素养教育共同体

中国广电的独特身份使其成为连接政府、学校与家庭的关键节点

  • 政策落地加速器:将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标准,如设定5G教育专网的内容审核响应时间≤0.5秒;
  • 校企合作纽带:与北师大等高校共建“网络素养教育研究院”,输出覆盖K12全学段的课程资源包;
  • 家庭守护入口:通过“192”号段家庭套餐,打包提供家长网络素养培训课程与儿童设备管理服务。

2024年启动的“广电5G数字素养百城计划”已覆盖127个城市,累计培训教师8.2万名。

五、未来图景:从技术赋能到范式革新

随着5G-A(5G Advanced)与AI大模型技术的融合,中国广电正在探索更前瞻的应用场景:

  • 智能教育助手:基于广电星火大模型开发虚拟导师,7×24小时解答网络安全问题;
  • 数字身份体系:为青少年建立区块链认证的“网络素养护照”,记录学习轨迹并跨平台通用;
  • 元宇宙实践场:在广电主导的元宇宙空间“元视听”中,开展网络道德辩论赛等创新活动。

行业专家指出,这种“云网端”一体化的解决方案,或将重新定义网络素养教育的技术标准与实施路径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中国广电5G角色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3503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27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