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冷技术突破:中国广电5G数据中心如何将PUE值降至1.1?

在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压力骤增的当下,中国广电凭借一项创新技术,让行业看到了绿色转型的新希望。 近日,中国广电宣布其位于某核心城市的5G数据中心通过液冷技术升级,将PUE值(电能利用效率)降至1.1,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国内纪录,更逼近了全球数据中心能效的“天花板”。这一突破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技术逻辑与产业变革?

从“风冷”到“液冷”:一场散热技术的革命

传统数据中心普遍依赖风冷散热,但这一技术存在明显瓶颈。随着5G、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,服务器密度持续攀升,风冷系统能耗占比已超过总用电量的40%。而液冷技术通过液体直接接触发热元件进行热交换,其导热效率是空气的1000倍以上,可将散热能耗降低50%-70%。中国广电采用的浸没式液冷方案,将服务器完全浸没在绝缘冷却液中,不仅解决了局部热点问题,还减少了空调系统的依赖。

这一技术的落地并非偶然。2022年工信部发布的《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需低于1.3。中国广电的实践表明,液冷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,成为破解能耗困局的关键钥匙。

PUE 1.1意味着什么?

PUE值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效的核心指标,其计算方式为总能耗/IT设备能耗。理想值为1,意味着所有电力都用于计算本身。现实中,全球数据中心平均PUE约为1.58,而中国广电此次将PUE压至1.1,相当于每消耗1度电用于计算,仅额外耗费0.1度电用于散热和供电损耗。以10MW数据中心为例,年省电量可达2600万度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.6万吨——这相当于种植36万棵树木的环保效益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该数据中心的模块化设计智能调温系统进一步优化了能效。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负载变化,系统可动态调整冷却液流速与温度,避免“过度冷却”造成的能源浪费。

中国广电的“液冷生态”实践

在技术突破背后,中国广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液冷技术生态链。首先,其与国内供应商联合研发的定制化冷却液,在沸点、绝缘性、腐蚀性等指标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%。其次,服务器硬件改造采用可拆卸式液冷模块,既兼容现有设备升级,又支持新设备的即插即用。此外,数据中心引入的余热回收系统,将冷却液吸收的热量转化为办公区供暖能源,实现“废热零排放”。

这一模式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。尽管液冷系统初期投资比风冷高20%-30%,但其3-5年的回报周期(通过节电与运维成本下降)已吸引多家运营商跟进。据测算,若全国30%的数据中心采用同类方案,年节电量将超过三峡电站全年发电量。

改写行业规则的连锁反应

中国广电的突破正在引发多重产业变革。在供应链端,国产冷却液、泵阀、监控传感器的需求激增,带动了一批本土企业技术升级;在标准端,国内首个《数据中心液冷技术规范》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,为行业规模化推广铺平道路;而在应用端,金融、医疗等对时延敏感的企业开始将业务向液冷数据中心迁移,看中其低能耗与高稳定性带来的综合竞争力。

国际能源署(IEA)预测,到2030年,数据中心耗电量将占全球总用电量的8%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广电的技术路径不仅为国内“双碳”目标提供支撑,更可能推动全球数据中心行业重新定义能效基准。正如某行业专家所言:“当液冷技术将PUE拉入‘1.1时代’,数据中心的绿色革命才真正步入深水区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液冷技术突破:中国广电5G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.1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4010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5 月 08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