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700MHz 5G:破解农业物联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传统农业物联网受限于网络覆盖不足、信号不稳定等问题,难以实现全天候监控。广电700MHz 5G网络凭借三大特性,成为智慧农业的“数字底座”:

全域覆盖:单基站覆盖半径达3公里,轻松穿透农田、大棚、山林等复杂地形,解决偏远地区网络盲区问题。

超低功耗:采用NB-IoT(窄带物联网)技术,传感器续航时间长达5-8年,无需频繁更换电池。

高并发连接:每平方公里支持百万级设备接入,满足万亩级农场海量传感器的数据回传需求。

案例:山东寿光某蔬菜基地部署2000个5G传感器后,土壤温湿度、光照强度等数据采集频率从每小时1次提升至每分钟1次,温室调控响应速度提高60%。

二、远程监控大棚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智能决策”

广电5G网络赋能农业生产的四大核心场景:

环境精准监测

多维感知:通过部署温湿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、土壤EC值(电导率)等传感器,构建大棚“数字孪生”。

AI预警:系统自动识别异常数据(如霜冻前兆、病虫害初期),通过5G短信、APP推送告警信息至农户手机。

自动化控制

远程联动:农户通过手机APP一键调节大棚卷帘、通风机、补光灯、滴灌设备,减少人工巡检成本。

策略预设: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设定自动化方案,例如番茄开花期自动提高光照强度,生长期按需灌溉。

AI视觉诊断

病虫害识别:搭载5G摄像头的巡检无人机或固定摄像头,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叶片病害,准确率达95%以上。

产量预测: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影像,AI模型可提前30天预测产量,辅助农户制定采收与销售计划。

全程溯源管理

区块链存证:从播种、施肥到采收的全流程数据上链,生成不可篡改的“数字身份证”,助力农产品溢价销售。

三、降本增效:农民增收的“三本账”

经济账

山西某苹果种植基地使用广电5G智慧大棚后,人工成本降低40%,优果率从65%提升至82%,每亩增收超5000元。

浙江嘉兴的草莓农场通过远程监控实现反季节错峰上市,售价提高30%。

时间账

传统大棚管理需每日巡检2-3次,5G系统可将巡检频率降至每周1次,农户日均工作时间缩短3小时。

风险账

2023年河南暴雨期间,部署广电5G的农田通过实时水位监测与自动排水系统,挽回经济损失超百万元。

四、生态协同:构建智慧农业“新基建”

中国广电正联合产业链上下游,打造农业数字化生态圈:

设备端:与华为、大疆合作推出适配700MHz频段的农业传感器、无人机,价格较进口设备降低50%。

平台端:开放“广电农业云脑”,提供标准化API接口,支持中小农户快速接入智慧农业系统。

服务端:联合农业农村部开展“5G+智慧农业”培训,累计培养超10万名“数字新农人”。

五、未来展望:从“智慧大棚”到“无人农场”

随着广电5G网络与农业场景的深度融合,更多创新应用即将落地:

无人化作业:5G+自动驾驶农机、机器人采摘实现“无人农场”试点;

气候预测联动:结合气象卫星数据,提前调整大棚微气候以应对极端天气;

低碳种植:通过精准施肥与可再生能源供电,降低农业碳排放20%以上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广电5G+智慧农业:远程监控大棚,农民增收新工具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650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01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