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加盟商若想实现“去运营商化”并成为独立品牌,需突破政策依赖、网络资源、用户认知三重枷锁。以下是关键挑战与可能性分析:
一、为什么“去运营商化”被提出?
- 广电加盟商的现实困境
• 长期被视作“运营商附属渠道”,利润受制于总部佣金政策(如5G开卡佣金仅为移动的1/3);
• 业务同质化严重,缺乏自主产品(90%收入依赖放号、宽带等基础通信业务)。
- 底层能力积累
• 部分头部加盟商已具备:
✅ 本地政企客户资源(如智慧社区、校园网)
✅ 自有服务体系(装维团队、线下门店)
✅ 跨界合作经验(与电商、本地生活平台联动)。
二、独立化的四大核心障碍
- 网络资源卡脖子
• 广电5G核心网仍由总部控制,加盟商无法自主调整:
◦ 不能定制QoS(服务质量)策略,难以满足政企客户专网需求;
◦ 号段(192)归属总部,用户数据不向加盟商开放。
- 政策风险
• 《电信条例》规定:
◦ 二级代理不得独立开展电信业务(需依托持牌主体);
◦ 虚拟运营商(MVNO)牌照申请门槛高(需2亿注册资本+国家级数据中心)。
- 用户心智固化
• 消费者仍将广电视为“电视服务商”,对其通信能力存疑:
◦ 某省调研显示,68%用户认为“广电信号不如三大运营商”。
- 成本结构缺陷
• 若自建业务支撑系统(BOSS),单加盟商需投入超500万元,且面临与总部系统割裂风险。
三、可能的突围路径
- “半独立”过渡模式
• 业务分层运营:
业务层级 所有权 案例
基础通信 广电总部掌控 192放号、骨干网接入
增值服务 加盟商自主 本地化智慧养老套餐、企业VPN
• 利益分配创新:
加盟商开发的高毛利业务(如专线监控),与总部按6:4分成(现行比例为3:7)。
- 借壳“类虚拟运营商”
• 通过收购或合作获得MVNO牌照:
◦ 与阿里云通信等企业合作,以“广电+阿里”联合品牌运营170号段;
◦ 重点发展物联网卡(规避个人用户竞争),如共享设备、车联网。
- 绑定地方政府背书
• 成为数字政务指定服务商:
◦ 某地加盟商承接“一网统管”项目,以政府信用替代运营商品牌;
◦ 推出“市民通信卡”(含政务短信推送特权),绕过传统运营商套餐。
- 技术去中心化尝试
• 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“本地通信联盟链”:
◦ 加盟商联合发行数字身份凭证,用户可通过贡献带宽资源(如家庭WiFi热点共享)获得积分兑换通信服务。
四、风险与成本测算
路径 前期投入 政策风险 回报周期
半独立模式 100-200万 中 2-3年
MVNO合作 300-500万 高 4年以上
政府绑定 50-80万 低 1-1.5年
注:政府绑定模式需承担隐性成本(如项目垫资、关系维护)。
五、未来情景预测
• 最可能结局:
“名义隶属,实质自治”——头部加盟商通过政企业务实现局部独立,但名义上仍挂靠广电体系;
• 颠覆性机会:
若广电总部开放网络能力API(如切片技术),加盟商可成为“5G应用开发商”,但概率低于20%。
六、给加盟商的实战建议
- 短期:
• 在现有框架内深耕垂直场景(如校园、工业园区),积累用户数据;
• 与总部谈判特殊结算政策(如对政企客户减免流量穿透费)。
- 中长期:
• 联合3-5家同级加盟商成立业务联盟,共同开发标准化SaaS工具(如智能客服系统);
• 储备通信人才(至少1名持有《电信业务主管资格证》的核心成员)。
- 红线规避:
• 绝不私自转售号段或建设传输网(可能涉及《刑法》非法经营罪);
• 所有自主业务需取得总部书面备案,避免“秋后算账”。
中国广电加盟商的独立化本质是“在体制内创业”,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找到政策与市场的微妙平衡点。现阶段更现实的策略是成为“广电体系内的特种部队”,而非彻底叛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