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局新生:中国广电5G核心网如何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
——从零到一:中国广电5G核心网建设的技术突破
“全球5G部署已进入白热化阶段,中国广电作为第四大运营商,如何在零基础下快速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5G核心网?” 这一问题的答案,不仅关乎中国通信行业的格局重塑,更揭示了国产通信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蜕变密码。2020年,中国广电正式获得5G商用牌照,以“新晋者”身份切入万亿级市场。短短三年间,通过一系列自主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创新,其核心网建设已从“实验室蓝图”跃升为“规模化落地”的行业标杆。
一、从无到有:云原生架构重构5G核心网基因
传统运营商的核心网建设多基于硬件设备堆叠,但中国广电选择了一条更轻量化、智能化的路径——云原生5G核心网。通过将网络功能虚拟化(NFV)与软件定义网络(SDN)深度融合,广电率先实现了核心网全云化部署。这种架构不仅降低了硬件成本,还通过动态资源调度将网络利用率提升40%以上。
以华为、中兴为代表的国内厂商,为广电定制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5GC(5G核心网)解决方案。 通过容器化技术,业务模块可独立升级扩容,故障恢复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。这一突破使广电在网络敏捷性与运维效率上反超部分传统运营商,成为全球5G核心网云化实践的先行者。
二、频段破局:700MHz黄金频段释放覆盖潜能
频谱资源是5G竞争的核心战场。中国广电手握被称为“黄金频段”的700MHz低频资源,其信号覆盖半径是2.6GHz频段的3倍以上。然而,低频段大带宽的实现需要突破射频技术与基站部署的双重瓶颈。
通过与产业链协同攻关,广电成功将700MHz基站单站覆盖能力提升至1.5万用户,并创新采用动态频谱共享(DSS)技术,实现4G/5G网络平滑过渡。截至2023年6月,广电5G基站数量突破50万座,其中700MHz基站占比超60%,农村及偏远地区覆盖率提升至85%以上。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传统运营商的覆盖盲区,更让广电在“新基建”竞争中占据了差异化优势。
三、切片革命:一张网络支撑千行百业
5G核心网的真正价值在于赋能垂直行业。中国广电通过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,在单一物理网络上构建出多个虚拟专属网络。例如,在智慧电网场景中,可为电力控制指令分配超高可靠低时延(uRLLC)切片;在8K超高清直播中,则启用增强移动宽带(eMBB)切片保障数据传输。
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,广电首次将5G切片技术应用于大型赛事直播。 通过智能流量调度,直播带宽利用率提升30%,端到端时延稳定在10ms以内。这种“一网多能”的特性,使广电5G成为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等领域的首选合作伙伴。
四、边缘突围:分布式架构激活算网融合
为应对海量数据实时处理需求,中国广电在核心网建设中引入边缘计算(MEC)节点。通过将算力下沉至基站侧,视频分析、AI推理等业务可在本地完成处理,回传流量降低70%。在苏州某智能制造园区,广电部署的MEC平台将设备故障检测响应时间从秒级缩短至毫秒级,生产效率提升12%。
与此同时,广电创新提出“算力网络”概念,通过核心网智能调度算法,实现计算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全局优化。这一技术已被国际电信联盟(ITU)纳入5G-A(5G Advanced)标准草案,标志着中国方案开始影响全球技术演进方向。
五、生态协同:开放架构催生跨界创新
中国广电的突围之路,本质上是技术开源化与生态协同化的双重胜利。其主导的“5G广播”标准,将传统电视广播与5G通信协议融合,单站可支持百万级终端并发接收。在2023年央视春晚中,5G广播技术让用户无需流量即可观看4K直播,流量成本降低90%。
此外,广电联合清华大学、中国信通院等机构成立5G融合应用创新实验室,已在XR虚拟制作、远程医疗等领域孵化出17项专利。这种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的模式,正推动中国5G核心网从“技术追赶”向“生态引领”转型。
从零到一的背后,是国产通信技术自主可控的决心,更是对“5G改变社会”使命的躬身实践。 当广电5G核心网在青藏高原的基站上传出第一个信号,当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5G专网接受名师授课,这场技术突破的价值已超越商业竞争本身,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