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5G“青盾”工程上线:用智能过滤技术守护未成年人网络空间

“10岁小学生打赏主播花光父母积蓄”“初中生模仿短视频危险动作受伤”……近年来,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隐患频发。 在5G技术加速普及的背景下,中国广电正式启动“青盾”内容过滤工程,通过AI算法、实时监测、分级管理三大核心技术,构建覆盖全场景的未成年人数字保护网络。这一举措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,更标志着我国在网络空间治理中“技术+人文”双轨模式的成熟化落地。

一、青盾工程的诞生背景:数字时代的“未保攻坚战”

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数据,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.83亿,首次触网年龄降至6岁以下的占比超过30%。与此同时,网络暴力、不良信息诱导、隐私泄露等问题日益凸显。传统的内容审核依赖人工标注和关键词屏蔽,难以应对短视频、直播等实时交互场景的复杂挑战。

中国广电选择在5G网络大规模商用阶段推出“青盾”,背后存在双重逻辑:

  1. 技术适配性:5G网络的高速率、低时延特性,使AI模型能够实现毫秒级内容识别,例如在直播中即时拦截涉黄、暴力画面;
  2. 政策协同性:2021年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新增“网络保护”专章,明确要求平台建立“防沉迷”系统,而广电作为国有运营商具备公共服务的天然责任。

二、“青盾”核心技术解析: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干预

1. 动态语义识别算法

传统过滤技术多基于关键词库匹配,但青少年常使用拼音缩写、谐音梗规避审查。青盾工程采用的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,可同时解析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的关联语义。例如,当用户上传“暗黑系漫画教程”时,系统会结合画面色调、文字描述甚至背景音乐,综合判断是否含有自残引导内容。

2. **实时分级管理机制

根据《青少年网络分级标准(试行)》,“青盾”将用户划分为6-12岁、13-15岁、16-18岁三个保护层级。在5G网络支持下,系统能动态调整内容池:

  • 低龄段用户自动屏蔽“充值入口”“社交私信”等功能;
  • 针对中学生群体,限制每日游戏直播观看时长至1.5小时;
  • 对教育类App中的“拍照搜题”功能,启用答案延迟显示策略。

3. 家庭-校园协同网络

通过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,“青盾”首次实现了家校数据互通。家长端可收到“孩子凌晨登录游戏”“频繁搜索敏感词”等风险预警,学校则能获取区域化网络行为分析报告,用于针对性开展网络安全课程。

三、社会价值与行业影响:重构数字生态的责任链条

“青盾”工程上线后,已在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效果:某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从23%提升至67%,涉未成年人网络诈骗举报量下降41%。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:

  1. 技术伦理的实践样本
    通过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的联邦学习技术,青盾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完成模型训练,避免了过度收集未成年人信息的争议。
  2. 行业标准的推动力
    作为首个由运营商主导的过滤系统,“青盾”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API接口标准。腾讯、字节跳动等20余家头部企业已接入统一的内容审核云平台,降低重复开发成本。
  3. 国际治理的话语权突破
    在ITU(国际电信联盟)2023年数字包容性论坛上,青盾的“分级动态管理”模式被纳入《儿童在线保护指南》修订草案,成为中国技术方案全球输出的典型案例。

四、争议与挑战:如何平衡保护与成长

尽管“青盾”获得主流认可,但仍需直面两大质疑:

  • 过度保护是否限制创造力? 部分教育专家指出,完全过滤负面信息可能削弱青少年的自主判断能力;
  • 技术漏洞的修补效率:AI模型对亚文化圈层(如二次元暗语)的识别准确率仍需提升。

对此,中国广电总工程师王振华回应:“青盾不是‘数字牢笼’,而是‘安全护栏’。”工程二期将开发“风险模拟沙盒”,允许青少年在受控环境中接触轻度争议内容,并配套心理评估工具,逐步培养其网络素养。


当前,“青盾”工程已覆盖全国85%的5G基站,计划在2024年底实现全年龄段保护功能。这一尝试不仅关乎技术落地,更是一场关于“如何在数字洪流中守护童年”的社会实验。当5G信号与人文关怀交织,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未成年人网络成长路径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未成年人保护:中国广电5G启动“青盾”内容过滤工程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3991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5 月 07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