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5G资费普遍高企的背景下,中国广电以“月费29元起”的超低价套餐杀入市场,迅速引发用户关注。作为新晋运营商,其价格为何能比传统三大运营商低30%-50%?背后既有独特的资源禀赋,也有深层的战略布局。本文从技术、成本、政策三方面解析其低价逻辑。
一、700MHz黄金频段:覆盖成本锐减70%,省下的钱让利用户
中国广电手握全球通信业“稀缺资源”——700MHz低频段(n28),这一频段被业内称为“建网成本杀手”,其优势直接转化为价格竞争力:
- 单基站覆盖半径扩大3倍:传统5G高频段(如3.5GHz)需密集建站,而700MHz凭借超强穿透力和广域覆盖能力,可大幅减少基站数量。据测算,相同面积下广电5G建网成本比传统方案降低约70%。
- 运维成本低:基站数量少意味着电费、租金、维护费用同步下降,长期成本优势显著。
结论:低频段带来的“先天省钱基因”,让广电有底气将成本红利反哺用户。
二、共建共享模式:借力中移动,省下千亿级基础设施投入
中国广电选择与中国移动“共建共享”5G网络,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运营商“单打独斗”的重资产模式:
- 零基础接入成熟网络:直接共享移动已建成的超70万座5G基站,省去自建核心网、传输网等前期投入(估算节约资金超2000亿元)。
- 分摊运营成本:与移动共同承担基站维护、升级费用,边际成本大幅降低。
对比:传统运营商需独自承担网络建设与运维,成本必然转嫁至套餐定价,而广电的“轻资产”模式天然具备低价空间。
三、政策扶持:国家队入场,打破垄断的“使命定价”
中国广电作为第四大运营商,承载着国家推进“网络强国”与“降费提速”的战略使命:
- 频段免费划拨:700MHz频段由国家无偿授权使用,免除动辄百亿的频谱拍卖费用(对比:2021年德国5G频谱拍卖达566亿欧元)。
- 税收与补贴倾斜:作为文化传媒与通信“双属性”国企,享有新基建专项补贴、税收减免等政策红利。
深层逻辑:通过低价套餐快速扩大用户基数,激活5G应用生态,助力国家数字经济战略。
四、市场策略:低价换份额,用规模效应锁定未来
作为市场后来者,广电采取“战略性亏损”抢占用户:
- 低价引流:用“地板价”套餐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(学生、老年群体、中小企业),短期内快速积累用户规模。
- 生态绑定:通过“手机卡+宽带+电视”融合套餐,提升用户粘性,未来通过增值服务(如4K直播、智慧家居)盈利。
数据佐证:截至2023年底,广电5G用户数突破2000万,用户增速连续6个月居行业首位,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。
五、用户疑虑回应:低价是否等于低质?
面对“便宜没好货”的质疑,需客观看待:
- 网络质量有保障:共享移动基站+700MHz广覆盖,实际测速显示,90%场景下广电网速与移动相当;
- 服务短板待补:线下网点少、客服响应慢等问题确实存在,但与其低价定位目标群体的需求(重价格轻服务)基本匹配。
用户画像:适合追求性价比、对极致服务不敏感的群体,而非高端商务用户。
结语:低价背后是通信业的一场“供给侧改革”
中国广电的低价绝非简单的价格战,而是技术红利、模式创新与国家意志的共同结果。其意义在于打破传统资费体系,倒逼行业优化成本结构,最终推动5G服务走向全民普惠。
用户建议:若所在区域覆盖良好(可通过广电APP查询),且对网速需求不高,现阶段入手广电号卡无疑是性价比之选。但若追求无缝漫游或高端服务,仍需谨慎评估。
中国广电的低价风暴,正重新定义“5G时代通信自由”的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