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的饺子热气未散,深圳打工的李先生却因疫情滞留异地。年夜饭桌上,他通过中国广电的“5G超高清视频”与家中父母实时连线,8K画质让母亲眼角的皱纹、父亲鬓角的白发纤毫毕现,一句“爸,您耳朵后面那颗痣还是那么明显”,让屏幕两端瞬间红了眼眶。这样的场景,正在成为中国万千家庭的日常——中国广电以技术创新打破时空壁垒,让团圆时刻的温情永不掉线。一、情感刚需下的技术突围:高清视频成亲情纽带新载体
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中国流动人口超3.7亿,异地务工、求学群体规模庞大。当“见屏如面”成为常态,传统视频通话的卡顿、模糊却常让亲情表达大打折扣。中国广电依托“5G+有线电视”融合网络,推出“全家享”高清视频解决方案:
极致画质保障:700MHz频段低时延特性+HDR10+动态映射技术,即使在春运返乡潮、春节红包雨等高并发场景下,仍可稳定输出4K/120帧超高清画面;
智能场景优化:AI算法自动识别通话环境光线,动态调节对比度与色彩饱和度,确保逆光、弱光环境下人脸细节清晰可见;
多终端无缝衔接:手机、平板、电视、智能眼镜等多设备同步接入,支持“分屏互动”“画中画”功能,满足三代同堂的互动需求。
二、硬核基建+柔情服务:织就一张有温度的“亲情网”
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,傈僳族老人阿普次通过中国广电的“智慧家庭终端”,首次与远嫁海南的女儿实现“面对面”视频。依托覆盖全国的光纤网络与边缘计算节点,中国广电构建起差异化服务体系:
乡村专属通道:在832个脱贫县部署低码率高画质传输协议,带宽占用降低30%的同时保障1080P流畅度,解决偏远地区网络波动难题;
适老化交互设计:电视端“一键呼叫子女”功能集成语音助手,老人只需说出“我想看看儿子”,即可自动拨打预设号码;
应急关怀机制:台风、暴雪等极端天气下,优先保障亲情通话带宽,向独居老人定向推送子女位置共享服务。
三、场景创新:让科技赋能每一次情感连接
中国广电正突破传统视频通话边界,打造多元化亲情互动体验:
云端团圆宴:在中秋、重阳等节日推出“虚拟家宴”功能,通过AR技术复刻家乡餐桌场景,异乡游子可“举杯共饮”;
成长时光轴:智能摄像头自动记录孩子成长瞬间,生成专属短视频合集,父母即使在外地也能见证孩子第一次走路、第一次说话;
跨屏联欢会:疫情期间,北京胡同里的李奶奶通过电视“云舞台”与海外孙女同台演唱京剧选段,评论区亲友实时互动打call,让隔离不隔爱。
四、社会价值:重新定义高质量陪伴的内涵
据《2023中国家庭数字生活报告》,使用中国广电高清视频服务的家庭,每周有效沟通时长提升4.2小时,亲子矛盾发生率下降37%。在河南郑州,留守儿童学校引入“广电亲情教室”,孩子们每周可与父母进行4K裸眼3D视频互动,心理测评显示其孤独感指数显著降低。这些数据印证着:中国广电不仅提供技术工具,更在重建数字化时代的亲情陪伴模式。
五、未来展望:构建全域亲情生态圈
下一步,中国广电计划联合医疗机构推出“远程问诊陪诊”服务,子女可通过电视端实时查看父母体检报告并预约专家;同时拓展“家庭数字遗产”功能,将老照片、旧影像转化为可交互的VR记忆空间。正如中国广电技术研究院院长所言:“我们不仅要让视频不掉线,更要让亲情永远在线。”
当科技注入情感的温度,“团圆”便不再受限于地理距离。中国广电正以高清视频为笔,在数字世界的画布上,勾勒出一幅跨越山海、连接心灵的温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