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用脚步丈量信号盲区,以热血浇筑“通信天路”

引言

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,他蜷缩在零下30℃的帐篷里调试基站;在南海永暑礁的烈日下,他徒手攀爬30米高的铁塔抢修设备;在河南暴雨的洪流中,他划着冲锋舟恢复灾区通信——这些“孤勇者”的身影,是中国广电10万基层装维工程师的缩影。他们用平凡之躯,托举起“信号满格”的承诺,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书写通信人的信仰。

一、高原之巅:珠峰基站的守护者

主人公:张海涛,西藏那曲分公司装维工程师

故事线:

“生命禁区”的挑战:

那曲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米,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40%。2023年10月,为保障科考队通信,张海涛带队在-25℃环境下连续作业18小时,因高原反应3次晕倒,醒来后继续熔接光纤。最终基站建成时,血氧值仅75%(正常>95%)。

“一个人的维护站”:

管辖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(相当于江苏省),每月驱车里程超5000公里。曾独自在暴风雪中抢修基站,靠吃雪水泡面坚守3天。

“牧民的兄弟”:

教藏族同胞用抖音直播卖牦牛肉,帮孤寡老人代缴话费。2024年藏历新年,收到78条哈达,被牧民称为“雪山雄鹰”。

二、沧海孤岛:南海基站的“铁塔蜘蛛人”

主人公:陈海生,三沙永暑礁维护班组长

故事线:

高温高湿高盐的“三高”考验:

永暑礁夏季地表温度超60℃,设备腐蚀速度是内陆的5倍。陈海生发明“三防三检”工作法(防潮、防盐雾、防雷击;日检、周检、月检),使设备故障率下降73%。

台风中的逆行:

2023年台风“泰利”登陆时,为固定卫星天线,带领队员用安全绳串联成人墙,在14级大风中奋战2小时,全身被海浪拍打淤青。

“礁二代”的传承:

父亲是上世纪90年代南海第一代通信兵,陈海生继承父辈使命,12年未回家过春节。女儿作文《我的爸爸在南海》获全国征文一等奖。

三、暴雨洪流:中原大地的通信“孤勇者”

主人公:李建军,河南新乡分公司应急抢险队长

故事线:

“洪水中的信号灯”:

2024年7月新乡特大暴雨,李建军带领队员驾驶冲锋舟,在齐胸深的水中抢修基站。用防水胶带绑住设备,以人肉接力传递光缆,48小时恢复17个重灾区通信。

“失联”的英雄:

妻子临产时他正在灾区架设应急基站,手机进水无法联系。完成任务后连夜赶回,在产房外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。

“带不走的队伍”:

培养出23名青年技术骨干,研发的“洪灾光缆快速修复术”在全国推广,抢修效率提升60%。

四、温情背后:铁汉柔情的另一面

家人的“不理解”到“骄傲”

张海涛妻子曾因他长期驻村提出离婚,直到收到牧民寄来的感谢信和酥油茶;

陈海生女儿在高考作文中写道:“爸爸守护的不仅是信号塔,更是国家主权的数字界碑”。

“职业病”与坚守

李建军因长期泡水患上严重风湿,膝盖植入3根钢钉仍坚持一线;

张海涛高原性心脏病加重,医生警告“再上高原可能猝死”,他却说:“牧民需要我”。

企业的“硬核关怀”

设立“高原健康基金”,全员配备血氧仪、便携制氧机;

建立“家属关爱计划”:代孕妈妈产检陪护、海岛员工家属每年探亲游;

推出“星光荣誉体系”:基层工龄满10年可享终身通信免费+子女教育补贴。

结语

在西藏那曲的星空下,张海涛用基站信号点亮牧民的直播梦;在南海永暑礁的晨曦中,陈海生以铁塔为笔书写主权宣言;在河南新乡的泥泞里,李建军用身体架起通信生命线——这些身影汇聚成中国广电最厚重的底色。他们不是超级英雄,只是选择了在无人知晓处竭尽全力。当5G信号穿越雪山、大海与洪流,我们看见:每一格信号的背后,都是血肉之躯铸就的通信丰碑。

内容亮点

人物立体化:通过疾病、家庭冲突等细节展现真实人性;

技术温度:将个人故事与企业技术突破、社会责任融合;

时代共鸣:呼应“平凡英雄”的社会价值导向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【员工故事】基层奋斗者:雪山之巅的装维工程师
本文地址:https://hm-zl.cn/archives/939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02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