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让文物活起来,让文明传下去
【行业趋势分析】
2022年《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、逻辑关联、快速链接、高效搜索、全面共享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”。据统计,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.7万处,但数字化率不足15%,文化资源“沉睡化”“孤岛化”问题突出。中国广电依托覆盖全国的广电光纤网络,打造安全可靠的国家文化专网,构建“数据确权、可信交易、体验升级”三位一体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。截至2024年,已连接全国217家博物馆、536处文保单位,形成全球最大的文化资源数字集群。
【中国广电技术突破】
- 国家文化专网架构
采用“三横两纵”体系:
- 三横:文化数据采集网(激光扫描+光谱分析)、文化专网传输层(100G OTN硬管道)、文化服务应用云
- 两纵:区块链版权存证系统、量子加密安全通道
实现从文物扫描建模到云端渲染分发的全链路国产化,数据泄露风险降低99.7%。
- 高精度数字化采集
自主研发文物多维信息采集车:
- 集成360亿像素阵列相机,单日可完成2000㎡壁画扫描
- 毫米级精度还原青铜器表面铭文
- 多光谱成像技术再现古籍褪色文字
在秦陵博物院应用中,成功提取兵马俑彩绘分子结构数据,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。
- 虚实共生体验技术
构建文化元宇宙基础平台:
- 空间计算引擎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
- 数字孪生技术复现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水力钟
- 跨模态交互系统实现“手触汉服纹理,耳听编钟回响”的沉浸体验
【典型应用场景案例】
- 故宫文物“数字重生”工程
联合故宫博物院实施:
- 完成186万件/套文物三维建模
- 利用NeRF神经辐射场技术复原《千里江山图》创作过程
- 开发“数字多宝阁”VR系统,观众可“拿取”青花瓷把玩鉴赏
上线首周访问量突破1200万人次,海外用户占比达35%。
- 敦煌壁画永续计划
在莫高窟构建:
-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实时监测洞窟温湿度
- 4D打印技术修复脱落壁画
- 8K球幕影院还原第220窟唐代乐舞
游客承载量提升3倍,壁画年损伤率下降至0.02‰。
- 革命文物云展播
依托广电5G NR广播:
- 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“红色记忆全息剧场”
- 井冈山革命遗址AR实景党课
- 渣滓洞监狱旧址数字孪生系统
累计服务全国2.8万个基层党组织,培训人次超1.7亿。
【生态合作伙伴计划】
形成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体:
- 政府端:联合文旅部制定《文物数字孪生技术标准》
- 学术端: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共建数字考古实验室
- 产业端:联合腾讯、字节跳动开发文化IP衍生品平台
- 用户端:接入学习强国、央视频等国民级应用入口
设立20亿元“中华文化数字化基金”,重点支持:
- 濒危文物抢救性数字化
- 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
- 文化大数据确权交易平台
【未来三年发展规划】
- 2024年:完成国家文化专网省级节点全覆盖,接入文博机构超1000家
- 2025年:建成亚洲最大文化算力中心,算力达50EFLOPS
- 2026年:培育10个百万级数字文化IP,平台交易额突破200亿元
【结语】
中国广电通过建设国家文化专网,不仅破解了文物“保”与“用”的世纪难题,更构建起文明传承的数字基因库。当4K/8K超高清再现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市井烟火,当VR技术带我们走进良渚古城的祭祀现场,文化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。这套“科技+文化”的新型基础设施,既是守护文明根脉的数字长城,更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超级媒介。随着文化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加速,一个万亿级的文化数字产业新生态正在崛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