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国际漫游的「温柔一刀」看似免费的「港澳台流量包」实则暗藏玄机:每日25元封顶的资费仅包含1GB定向流量,超出后自动启用每KB0.1元的计费模式。广州用户实测发现,在澳门使用谷歌地图导航2小时,竟产生186元漫游费。更隐蔽的是「国际漫游关怀服务」——当账户余额低于100元时,系统会自动开通价值88元的应急流量包。
二、增值服务的「影子消费」
套餐内免费赠送的视频会员、音乐平台权益,在续费时悄然变更为「联合会员」。上海用户王女士投诉称,其订购的「视频加速包」实际包含每月30元的游戏加速器费用。更需警惕的是「自动续费勾选」——办理时默认绑定次年续费协议,取消入口隐藏在APP第七级页面。
三、合约期的「时间陷阱」
12/24个月合约期内,用户若想降级套餐需支付30%月费作为违约金。北京用户实测显示,办理129元套餐后降级至99元档,竟被扣除387元违约金。更令人意外的是「号码冻结政策」——合约未到期销号需补缴全年套餐费用,成都用户因此被追讨2679元。
四、流量超额的「连环计」
超出套餐的流量并非简单按0.29元/MB计费。当单月流量超过200GB后,系统会自动叠加「高速流量包」,单价飙升至1.5元/MB。杭州用户下载大型游戏时,因触发该机制单日产生1682元费用。更隐蔽的是「定向流量黑洞」——部分视频平台的缓存数据会计入通用流量,导致用户误触限速。
五、套餐变更的「玻璃门」
从其他运营商转入广电的用户发现,转入时享受的「100元补贴」实为「消费抵扣券」,需每月消费满89元才能使用。更需注意「号码继承条款」——携号转网后原运营商的积分、会员权益全部清零,而转入后的用户无法享受老用户专属优惠。
六、设备绑定的「甜蜜负担」
购买广电合约机时,看似优惠的「0元购机」实则暗含捆绑消费:用户需承诺每月最低消费129元且持续24个月,否则需补足设备款差额。郑州用户反映,其购买的「合约手机」在合约到期后仍被自动续订,导致多支出1440元。
避坑锦囊:
办理前要求书面说明所有附加条款
关闭「自动开通增值服务」开关
月消费超过100元时立即查询明细
合约到期前30天主动联系客服
警惕「免费体验」活动的自动续费
优先选择线下营业厅签署纸质协议
随着用户维权意识提升,工信部已介入调查相关投诉。建议消费者办理前务必通过「工信微报」公众号查询套餐备案信息,避免陷入「营销话术」与「合同细则」的双重陷阱。毕竟在数字经济时代,看清每一条小字条款,才是守住钱袋子的终极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