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技术融合:AI与XR重构内容生产范式
人工智能(AI)与扩展现实(XR)的协同应用,正在颠覆传统视听内容的生产逻辑。生成式AI(AIGC)通过多模态内容生成能力,实现从文本到视频的全链路自动化创作。例如,央视新闻利用“央视听媒体大模型”生成多语种解说词并直接输出视频,极大缩短了新闻生产周期 ;上海广电推出的Scube(智媒魔方)工具集,整合AI素材识别、自动剪辑等功能,将单条新闻制作效率提升60% 。
XR技术则通过虚实融合技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。湖南卫视在《百炼成钢·党史上的今天》中,通过虚拟场景再现新民学会历史现场,主持人“推门而入”的沉浸式叙事手法,让党史教育更具感染力 。总台《云逛展·三星堆来找国宝》项目更将Unreal Engine技术融入H5游戏,实现考古现场的高精度数字化还原,观众可自由切换视角探索文物细节 。这种“虚拟制片+实时渲染”模式,标志着内容生产从线性制作向云端协同的跃迁。
二、场景革命: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交互的体验升级
AI与XR的叠加效应催生出三大新型内容场景:
元宇宙演艺空间:中国移动咪咕打造的《掀起你的盖头来—新疆是个好地方》,通过5G+算力网络构建比特空间,观众可操控虚拟摇杆实现自由走位,并通过AR眼镜感受虚实融合的舞台特效 。
文化数字化重生: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虚拟现实电影《唐宫夜宴》,将XR技术与唐代服饰、舞蹈深度融合,观众可通过体感设备与虚拟乐伎互动,实现从“观看”到“参与”的质变 。
文旅融合新载体:宁波广电XR演播室开发的《天一阁》《宁波舟山港》等虚拟地标,不仅用于节目录制,更成为游客“云打卡”的交互入口,带动线下实地游览量增长35% 。
三、产业突破:技术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
技术赋能正在重塑广电行业的盈利逻辑:
精准营销体系:中国广电智能推荐频道通过用户画像分析,实现广告内容与家庭场景的精准匹配。例如智己汽车L6发布会利用XR技术植入品牌虚拟展厅,观众可360°查看车辆细节并一键跳转电商平台,转化率较传统广告提升4倍 。
数字资产复用:湖南日报社与趣看科技合作的XR虚实融合系统,建立虚拟资产仓库,同一场景可适配新闻直播、综艺节目、商业活动等多重需求,制作成本降低50% 。
跨界生态共建:江西广电与华东交通大学联合出品的XR微短剧《豫章旧梦》,开创“高校技术研发+广电内容生产+文旅IP运营”模式,剧集未上线已带动滕王阁景区预约量激增 。
四、美学重构:科技与艺术的共生新形态
技术革新正在孕育全新的视听美学体系:
动态化艺术表达:《经典咏流传·大美中华》通过全息投影将古诗词转化为流动的山水画卷,AI算法实时调整光影色彩,使《千里江山图》从静态展陈变为可交互的艺术空间 。
多感官沉浸体验:总台《中国考古大会》运用AI动作捕捉技术,让主持人在XR场景中“触摸”虚拟文物,配合空间音频技术还原考古现场的环境音效,实现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的协同刺激 。
后人类创作视角:湖南广电AI导演“爱芒”参与综艺脚本撰写,其生成的矛盾冲突设计较人工方案用户好评率高出12%,标志着人机协同创作已成为行业新常态 。
五、挑战与展望:构建技术伦理与产业标准
尽管技术红利显著,行业仍面临三重挑战:
版权确权难题:AIGC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尚未明确,河南台“大象元”平台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对AI生成素材进行溯源,为行业提供先行解决方案 。
用户体验边界:过度依赖虚拟交互可能导致“感官过载”,宁波广电在XR演播室设计中引入眼动追踪技术,动态调整画面信息密度以平衡沉浸感与舒适度 。
技术普惠鸿沟:县级融媒体普遍缺乏XR设备投入能力,总台正在试点“云端渲染+轻量化终端”模式,通过5G网络实现高质量内容低门槛输出 。